訪問中的媽媽是我的朋友 Kitty Hung,我們幾年前在一次訪問中認識,差不多同一時間懷孕,不同的是我走了一條先結婚後生子,常人習慣和理解的路,而 Kitty 選擇了一邊拍拖一邊生育不結婚,常人難以明白的路。那時當我知道 Kitty 這選擇時,我這常人的腦海第一秒閃過的念頭也是「有了小孩為何不結婚?」。「正常的我」這樣想,但「不正常的我」又知道我認識的 Kitty 是一個獨立自主有想法的女性,她的決定和選擇必然是自主和有原因的。於是我嘗試脫離常人對於家庭的理解,去觀察這家庭的生活方式是否可行。
在香港不婚生小孩是不尋常的,Kitty 一路走來經歷很多,由一開始覆診到產房待產,再到拎出世紙,每個我們看似理所當然的生育里程碑,Kitty 都要多花唇舌解釋她的關係和家庭模式。聽過 Kitty 的分享,會發現原來一紙婚書不只是兩人關係的見證,而是生活的通行證,沒有了婚書,醫護人員政府部門有時都不知如何處理,親戚朋友當然更是說三道四。但不怕麻煩的 Kitty 就這樣一路走來,我想大概對於她來說這不婚的決定除了是自己的選擇外,更是一個對於這種關係如何在香港這社會體系內生存的小實驗。
很多人都說有了小孩爸媽不結婚對小孩日後影響很大,在我這外人觀察,年仔跟同年的小朋友一樣活潑開朗,而聰明又有禮貌,最勵害是懂分享!年仔第一次和背包玩便分享自己的蛋糕和午飯給背包吃。對於工人姐姐和我這陌生姨姨都很有禮貌,看得出這樣有教養和懂性的小孩的背後是媽媽耐心教導和努力。後來有一次我們相約一起去游水,他們一家三口一同出席,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三個在一起。他們的相處跟普通家庭的相處沒分別,爸爸媽媽相親相愛,有商有量,年仔開開心心,根本就是我們平常所稱為幸福的家。少了一紙婚書,並沒有令他們對對方和家庭的愛減少。
Kitty 的故事可令更多人知道結婚不是一段關係的終極目標,一段關係不是靠婚書來維繫的,而是靠平常每分每秒的相處,點點滴滴的珍惜來維繫的。正正是因為 Kitty 和 Johnathan 沒有一紙婚書,所以他們不會覺得對方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,他們可能比任何人更珍惜和用心去活在這關係的當下。
我見過很多婚書在但沒有愛的家庭,更遇過無數父母間已無愛卻為了留著一張婚書,而令小孩在吵鬧中成長的家庭。我更希望她的故事讓被困在婚姻內的人知道,結婚證書只是一張紙,一個家有沒有愛才是對家庭成員最重要的,不要因為一張紙而把自己困在一個愛已不再的關係內,你是有選擇的。
在這人人想入流,個個一樣樣的年代,試問誰有膽量和勇氣與世俗抗衡,而又活得自在舒服?Kitty 這輩子做到了,常人如你我做到了嗎?